学术研究

我校与中国信通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数据要素交易指数研究报告(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5-28     文章来源:bat365正版唯一官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浏览次数:

 

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期间,5月26,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学会指导,贵州省统计局、贵州财经大学主办,我校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承办的大数据统计论坛上,我校与中国信通院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数据要素交易指数研究报告(2023年)》蓝皮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为数据要素交易有序发展提供了最新指引。自2014年以来,各地积极开展数据要素交易实践,数据交易机构相继成立,场内交易探索逐渐走深走实,为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安全有序流通和交易构建了较好的实践基础,数据要素交易服务生态渐次形成。聚焦数据场内交易探索构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指标体系,推动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营造健康有序、推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交易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报告紧扣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主线,深入分析数据要素交易现状,从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入手,坚持理论指导导向、实践需求导向、共性特征导向、发展趋势导向,围绕数据场内交易需要,分析构建了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应用建议,希望能为社会各界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数据交易活动由“虚”走“实”,数据要素交易机构逐步由“量”到“质”。从国际范围来看,数据要素市场正日渐成熟,但规则共识短期内难以形成。从国内发展情况看,“数据二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加速培育,数据交易机构陆续成立,为数据交易发展构筑了良好支撑。报告详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数据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数据要素交易发展趋势与挑战,提出在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向规范化发展的背景要求下,围绕数据场内交易需要,着眼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研究构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指标体系尤显重要

2.创新提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报告基于数据要素交易活动的系统分析,围绕从数据供给-数据需求、数据资源-应用场景、开发利用-市场培育的效用变化重点关注直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发展、加快数据开发利用的赋值增值从数据要素场内交易活动的数据积极性、应用价值、市场发展、支撑能力、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提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构建了评价评估体系

3.构建多元多维的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指标体系报告着眼数据要素交易与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关系,按照数据要素交易活动的内在逻辑层次和要素结构紧扣数据要素场内交易活动的前、中、后等环节,把握理论指导导向、实践需求导向、共性特征导向、发展趋势导向前提下,构建了多元、多维、具象的指标体系。报告提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指标体系由数据指数、应用指数、市场指数、支撑指数、风控指数等5个指数层,及20项指标层和70项分析维度构成,并研究提出了指数计算方法。未来将按照重点机构-典型区域-全国范围的推进方式,分步开展分析研究。

  1. 针对性提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应用建议。报告提出,数据要素交易指数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数据要素交易活动,为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提供更好支持,为推进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能为数据交易场所自身优化提升及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等提供相应支撑应用建议上,提出结合数据要素交易新实践持续完善数据要素交易指标体系构架自上而下构建数据要素标准化采集机制畅通自下而上的数据采集报送渠道探索构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的数据要素交易标准体系推动数据要素交易指数应用,更好揭示数据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引导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数据要素交易发展现状

    (一)国际现状分析

    (二)国内现状分析

    (三)趋势挑战分析

    三、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框架

    (二)指标解释

    (三)计算方法

    四、数据要素交易指数应用建议

    (一)不断完善数据要素交易指标体系

    (二)积极构建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机制

    (三)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交易标准研制

    (四)推动数据要素交易指数推广应用

     

    更多精彩, 敬请阅读报告解读PPT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财经大学,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财经大学”。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